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南京百年礼仪4000253450出版《中国红十字报》和《博爱》杂志。
1891年5月27日,沈慧莲出生于广东番禺一个书香之家。曾就读于广东南华医院及上海亚东医科大学。1910年,沈慧莲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黄花岗之役,她发动女革命同志,化装输运弹药。这场战役中,她和“中国工人运动之父”马超俊喜结连理。她曾创办白沙众生医社,1923年出任党立平民医院妇产科主任,与红十字会结缘。
抗战胜利后,因战争而失去联系或停止工作的各地红十字分会开始重建或恢复整顿,工作重心由伤兵救护、医疗防疫等战时工作转为医疗服务、妇幼保健和灾害救济为主的社会服务。当时,南京是首都,也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所在地,南京分会的工作自然受到重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常务理事、南京市长马超俊的夫人,沈慧莲积极参加红十字会工作。
1946年5月4日,南京市分会召开第一次理事会,“对于社会公益素富热忱”的沈慧莲,众望所归当选会长。
艰难复员,热情工作
经历了战争的摧残,南京破败不堪,南京分会“举凡战前会址,财产,均荡然无存”,百废待兴,办公无场所、物资匮乏、人员短缺困扰着沈慧莲。“蒙总会常务理事马市长超俊先生及敌伪产业处理局之协助”,总算在太平路42号租得一幢平房,作为南京红十字会开展工作的会所。沈慧莲认为,“空泛的行政机构远不如实际的服务工作”,平房只留下一间办公室,其余房间开办诊疗所,为贫病患者服务。
医疗服务,心系军人
战争使中国遭受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南京更是如此,“因战争遗留下的贫穷、疾病,到处皆是,而仅有的几个医院诊所,无处不患人满,以致求治无门,呻吟于病院门外者更不计其数”。沈慧莲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遂把工作重点放在医疗服务上。在她的努力下,南京分会先后设立红十字诊疗所5处,其中太平南路诊疗所是科室最全、规模最大的一个,也是南京分会开展诊疗工作的中心,由她亲自揭牌开诊。该诊所每日可治疗120人左右。同时针对难民医疗以及农村贫民医疗问题也开设了相应的诊疗所,如同金陵女子学院开设的下关4所村诊疗所,为难民和贫民提供医疗服务。这些举措解决了不少贫病患者的看病难问题。
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广大军人的浴血奋战。战争结束后,南京分会开展工作时特别注重对军人群体的关怀。沈慧莲在1945年5月亲自赴上海,募集“七七”慰劳物品,号召社会关注因战受伤以及牺牲的军人家属,向他们献出爱心。1946年七七抗战纪念日,她在励志社招待先烈遗族及荣誉军人,表达对于军人为战争胜利付出巨大牺牲的关怀之情、感激之心、尊重之意。住院伤病军人、伤残军人及烈士家属,她也记挂于心,时往探望慰问。
关爱妇幼,发展会员
抗战胜利后,国内出现了大量孤儿、弃婴等,沈慧莲作为一名女性、一位母亲尤其关心爱护这些孤儿和广大贫苦妇女。
长期的战争导致物资匮乏,使得这些孩童身体严重营养不良,瘦弱嶙峋。沈慧莲呼吁社会关注这些可怜的孩童。为改善他们的营养不良问题,南京分会先后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合办第5和第27营养站供应牛奶,并且南京分会也自办营养站,她亲任第5营养站主任。这些营养站多为营养不良的幼童提供鲜奶。她还经常将募集的罐头、衣物等送到救济院,看望孩童。在她的领导下,南京分会多次举办了儿童会、母亲会、妇女卫生训练班(包括卫生训练班、急救训练班、缝纫班、生活训练班)等,播放儿童教育电影,讲解育儿知识,以指导母婴健康,关爱妇女生活。
随着南京红十字会工作的走上正轨,沈慧莲注重发展会员,拓展会务。1946年8月创建的玄武湖服务站,沈慧莲兼任主任。服务站的主要工作有改善环境卫生,办理诊疗,举办急救训练及水上安全训练,举办儿童会、母亲会、座谈会及各种团体活动,举办其他与红会宗旨符合的社会活动。不久,沈慧莲又创建南京分会青年服务团,“训练青年会员养成服务社会能力,培育博爱人群精神。”1948年春,她开始组建红十字少年会。南京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成效显著,为中国红十字青少年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消息来源:《中国红十字报》,作者分别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原标题:《沈慧莲: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首位女会长》